思惑 聲聞乘十使 : 欲界 :貪,瞋,癡,慢 色界 :貪, 癡,慢 無色界:貪, 癡,慢 為什麼會有慢呢?因為有時候修行上會有增上慢,「我修到什麼程度了,很得意」…知道嗎?這種起了一種「見」的執著,他會有一種增上慢的心,慢很

佛法點滴: 十使

又名「十惑」或「十根本煩惱」。十使為:貪,瞋,癡,慢,疑,身,邊,邪,取,戒。 「使」即驅役之義。謂此貪等十使,皆能驅役行者心神,流轉三界 (註1) 生死也。 十使中,天臺宗將其分為五鈍使,五利使: 一,五鈍使:謂貪,瞋,癡,慢,疑也。
詞語《十使》的拼音shí shǐ,十使的解釋1.佛教以貪﹑瞋﹑癡﹑慢﹑疑為五鈍使,身見﹑邊見﹑邪見﹑見取見﹑戒禁取見為五利使,統稱十使,又稱十大惑或十根本煩惱。,由范文站(fanwenzhan
思惑 聲聞乘十使 : 欲界 :貪,瞋,癡,慢 色界 :貪, 癡,慢 無色界:貪, 癡,慢 為什麼會有慢呢?因為有時候修行上會有增上慢,「我修到什麼程度了,很得意」…知道嗎?這種起了一種「見」的執著,他會有一種增上慢的心,慢很
P189n1629_005 天臺四教儀集註(選錄「集註」本文) 第5卷 | CBETA 漢文大藏經
因為這利鈍十使是見道位中所斷之惑,故叫「見所斷惑」,簡稱「見惑」。 至於依於妄情而貪著一切可愛之境等的真正三毒——貪,瞋,癡及慢,是小乘修道位中進一步思維,修習真理,漸斷的惑,故叫「修所斷惑」,簡稱修惑或「思惑」。

唯識學的所謂煩惱—根本煩惱與隨煩惱

 · PDF 檔案十使,為天臺宗名相,唯識名十煩惱,十惑。煩惱者,擾濁身心,不得安寧,有情由此 而生死輪迴。 見思惑 —-染污無知 — 枝末無明 —- 通惑 (界內之惑) 塵沙惑 別惑 (界外之惑) 無明惑 —-不染污無知 — 根本無明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 貪等十使驅役心神 流轉三界貪愛五欲 瞋恚無忍忿怒違情 愚癡無明妄生邪見 心得分享: 十使是五鈍使(貪,瞋,癡,慢,疑)加上五利使(身,邊,邪,取,戒),又名「十惑」或「十根本煩惱」;其中五鈍使是染著的習氣丶五利
因為這十使 是見道位中所斷之惑,故簡稱“見惑”。至于依于妄情而貪著一切可愛之境等的真正三毒——貪,嗔,癡和慢,是小乘修道位進一步思維與修習真理,漸斷的惑,簡稱“思惑”。“見思惑”是粗惑,叫“煩惱障”,能招致三界內的分段生死。“塵沙惑
狀態: 發問中
法鼓全集
在此十個階位的漸次進升之中,調伏三界的見思二惑,見惑是一切的妄見,如我見與邊見等;思惑是一切的煩惱,如貪瞋癡的迷情等。 在此十信位中,雖不能把見思二惑斷除乾淨,但要把它們調理治伏,不使繼續為患。

之中,第五之無明住地為根本煩惱。其他之四住地為枝末。 為一住,共成五住也。由此五惑…

 · PDF 檔案為根本煩惱。其他為隨煩惱。戒之五見,此謂為五利使。合而為十。謂之十隨眠或十使。共惡見以外,謂為五鈍使。開惡見之一,則有身,邊,邪,取, 又五住地 ︵謂三界見惑為一住,三界思惑分為三住,根本無明 為一住,共成五住也。由此五惑,
入見道.斷三界四諦下八十八,使分別惑盡,得須陀洹果。 次斷三界九地俱生四惑.謂貪瞋癡慢,上二界除瞋.三界共有十使.分九地斷。每地九品.共有八十一品.三界共斷。欲界九品,斷至五品,名二果向。 第六品盡,名一來果.謂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.或反於此.
因為這利鈍十使是見道位中所斷之惑,故叫「見所斷惑」,簡稱「見惑」。 至於依於妄情而貪著一切可愛之境等的真正三毒——貪,瞋,癡及慢,是小乘修道位中進一步思維,修習真理,漸斷的惑,故叫「修所斷惑」,簡稱修惑或「思惑」。
乘者乘載之義
謂欲界苦十使具足。集滅各七使。除 身見邊見戒取。道諦八使。除身見邊見。四 [001-0776c] 諦下合為三十二。上二界四諦下。餘皆如欲 界。只於每諦下除瞋使。故一界各有二十八。 二界合為五十六。并前三十二。合為八十八 使也。二明思惑者。有八十一品。謂
見惑
八十八使中之貪,瞋,癡,慢,疑五種惑(又名五鈍使),是得禪外道,於五見上,所起之邪三毒(又名背上使),見惑所攝,不同思惑中之正三毒。 欲界之苦諦下,有貪,瞋,癡,慢,疑,身見,邊見,邪見,見取見,戒禁取見等十惑。
備注:取材于網絡,供自己佛學入門所用。 諦,就是召集,聚集的意思。苦是怎么來的呢?是我們召集,聚集來的。它分見惑和思惑。見惑有八十八使,思惑有八十一品,統統的聚集起來,而成業因。隨業受報,所以招感苦…
見惑品數,小乘俱舍立八十八,大乘唯識立百十二,皆依四諦立;見道所滅之根本煩惱有五利使(身見,邊見,邪見,見取見,戒禁取見),五鈍使(貪,瞋,癡,慢,疑)等十惑;於見道觀三界之各四諦,其所斷之見惑各各不同。
四圣諦簡釋 | 佛 學 網 站
此為修道所斷惑的略稱, 與‘見惑’對稱。 又作思惑, 意指修道所斷之惑。 即於修道時所斷貪等迷事之煩惱。 《俱舍論》卷二十五載, 貪, 嗔, 慢及無明等四煩惱對色, 聲, 香, 味, 觸等境, 生起染著, 憎背, 高舉及不了之行相轉, 稱為修惑。
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154
煩惱一共有三類,見思惑,塵沙惑,無明惑。見,思二惑要阿羅漢,辟支佛,地前菩薩才能斷,塵沙惑則要菩薩才能斷,而無明必須成佛才能斷。 見思惑,「見」是知見,是觀念的,「思」才是真正心的煩惱。見惑,是指佛法的知見不純或曲解佛法,包括身見,邊
此見斷之十惑,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別為八十八使也。 又大乘貪,嗔,癡,慢,與身見,邊見之六,通于見修二斷,余四者唯見所斷也。 即苦集滅道之四諦為所迷之真理,迷其真理而起,于欲界為三十二,于色界為二十八,于無色界為二十八,通三界而為八十八也。
十個根本,有關于思想方面,理上的,身見,邊見,叫做十惑,第一條,三界天人八個:身見,邊見,邪見,戒禁取見,見取見。 自己所看到的主觀,我認為這個是道,這個見解:哎,老師你這個理不對了,我這個才對——見取見 。
地藏經快誦30視頻_地藏經真言網
天地雖大,其化均也;萬物雖多,其治一也;人卒雖眾,其主君也。君原於德而成於天,故曰:玄古之君天下,無為也,天德而已矣。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,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,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,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。
けんなく
そのうちで見思の惑はいずれも三界內のものに対して起こり,三界の生死(迷いの生存)をまねくものであるから界內の惑,三乗が共通して斷たねばならないものであるから通惑という。 倶舎宗では見惑に88が
答居士問見思二惑道堅法師什么是見思惑呢?眾生三惑(見思惑,塵沙惑,無明惑)之一,略稱見思。即迷于宇宙事,理的見惑與修惑。見修二惑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。其中,迷于界內之理者,稱為見惑;迷于界內之事者,稱為思惑。 關于見惑的品數,小乘俱舍立八十八,大乘唯識立百..
見惑,思惑二十六種煩惱見前所注。見惑障于智理,亦稱“見道所斷惑”;思惑溺于情感,亦稱“修道所斷惑”。你我及眾生不能脫離三界生死,就是由于見思惑業所系。見惑于三界有八十八使,思惑于三 …
牧牛圖:揭開禪宗的修行秘密修行圈